原创/朱季谦
写代码久了,慢慢发现,其实人的大脑也可以像编程一样,做一些思维上的开发,搭建一套类似互联网式的技术架构。
当信息如同流量一样输入,并不是直接让它存储到数据库当中。
最简单的,例如,web系统的登录功能背后,都有一道拦截,可以拦截一些恶意的攻击或者无效的登录账户。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当大脑接收到各种各样信息时,我们同样需要一道拦截器。这道拦截器的作用,便是筛选出有效的信息,而不是人云亦云地道好,更不是全盘皆收式地被算法支配,最后被关在算法的世界里,还以为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这道拦截器的开发,最开始先有一个简单的意识,例如,如当看到一条信息时,先在拦截器处,停顿一下,稍微做一些思考,判断信息真实与否、有用与否,等等,久而久之,这道拦截器就会成为你思考的第一道门,可以提前过滤一些无用信息。
拦截器之后,在编程开发当中有一个步骤,叫做数据校验与补数。
若是针对大脑的开发,我觉得这应该算是对输入的反思,即对已经输入的信息,做一个复盘,校验哪些是真正值得存储到大脑数据库的,也就是抽取当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即信息背后的本质,然后类似补数一样,去举一反三。可能有些人对补数概念比较模糊,最为简单的是,当我的数据当中含有一条身份证号码,我是可以从身份证号码解析出该用户的户籍、出生年月日以及男是女这一系列信息,这些便是数据的补充,简称,补数。
那么,数据校验与补充之后呢?
后续其实还有很多环节,可以套用到大脑的思维模式开发当中,然而,我觉得最重要的一步,是对整个流程的监控,或者说,是对整个思考过程的思考,换言之,当你在思考过程当中,这时有意识地切换到另一个“你”,去看待此时正在思考的你,思考你正在思考的过程是否存在问题的地方。
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思考概念,是以前在B站的西宁书院杨宁老师的《文学理论课程全集》上接触到的,当时他只是以反思的反思来说明,而后来看了周岭的《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才知道这种思考模式,应该叫做元认知。
思维的开发模式,就像技术架构一样,需要不断迭代,慢慢地开发出最适合自己的那套,然后,套用到各种场景中。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体验过程。
欢迎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