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吴俊宇 琨珸
编辑|吴俊宇
本文4771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你一定在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中,看到过指挥员们站在一个地形模型前研究作战方案。
这种根据地形图、航空像片或实地地形,按一定的比例关系,用泥沙、兵棋和其它材料堆制的模型,就是沙盘。
(电影《阿凡达》)
科幻电影《阿凡达》中,沙盘还结合了AR等其他一些高技术,把潘多拉星球世界全部微缩在一个空间内,让人们通过看到这个映射空间,看到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
如果把《阿凡达》场景平移到现实智慧城市建设中来,那就需要——数字孪生。
“数字孪生城市”一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被频频提及。这个乍听颇有些抽象的词,是通过把真实的城市运行映射到数字化虚拟世界里,从而实现对各种城市管理问题的全面感知、科学分析和精准应对,正在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流模式。
普华永道在一篇名为《智慧城市中的数字孪生》的报告中形容“数字孪生”是“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桥梁”。架设起这座桥梁,需要大量数据采集,还需要模型的建构。
(普华永道《智慧城市中的数字孪生》)
采集主要是通过IoT、航拍机、摄像头、雷达等技术,充分采集实体空间数据;
建构则是利用AI、AR、VR等技术,重建三维空间,建立实体空间的数字孪生;
某种意义上说,数字孪生城市技术正在成为智慧城市中难啃的硬核技术之一。它不仅覆盖地理信息、新型测绘、模拟仿真等,对边缘计算、物联网等要求也极高。
恰恰如此,越来越多云厂商把“数字孪生城市”作为自家的核心竞争力——这项技术可以架构起整个城市的图景。
今年4月,腾讯云则是发布了数字孪生城市的“腾讯方案”——CityBase。在6月22日更是提到要把基于CIM的产业互联网平台CityBase加速落地。
和过去几年智慧城市建设更多停留在表面不一样,数字孪生这类硬核技术的落地,意味着智慧城市的蛋糕,被云厂商们逐渐切到了内核。
数字孪生技术甚至可以成为一座城市底层的架构者角色。
一
拼接
智慧城市建设在2016-2017年这一轮AI热潮刚刚兴起时曾经掀起过一次风口,但是一直落地不佳。原因很简单:
当时互联网厂商主要把智慧城市建设当成是某种概念,很多厂商只是将其当成是打包AI技术的营销策略;
云计算本身发展水平有限,各个云厂商成熟度也不够高,各家在进入一个城市之后,彼此之间关联性不足,并没有形成合力;
如今新冠疫情、新基建宏观背景下,国内对现代城市治理愈加重视。
无论是腾讯、阿里、华为、百度、京东一方面顺应决策层的引导,另一方面也是自身业务发展需求的考量开始切入智慧城市建设。
你会发现,尤其是今年疫情前后,一些云厂商开始和政府一起思考多家云厂商同时出现在一个城市时,到底应该如何做好数据对接、打通、流转的工作,还在不断引入生态合作伙伴以及解决方案商,共同应对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的问题。
要知道,智慧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科技互联网、通信、安防、交通等等领域及其上下游、供应链众多企业的共同参与。
如果智慧城市是一张完整版图,把它拆解为很多个板块。各家企业如同拼接碎片一般在自身擅长的领域出发,最终构建起完整的智慧城市生态。当然每个板块都变得智慧起来,按照一定标准规则拼接到一起,整个城市智慧化的程度就会非常高。
比如腾讯借助微信的C端连接能力,提出WeCity总体战略;阿里依托阿里云平台打造ET城市大脑;华为、百度分别凭借自身在ICT、自动驾驶等方面的优势切入智慧城市,这是企业之间战略博弈。
数字孪生是智慧城市中最核心的一环之一,它在这个拼图之中属于最硬核的部分。
城市建设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多个领域组成:政府管理与服务、公共安全、交通、医疗卫生、能源与水、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服务、教育等等,这些领域不是零散孤立的,是以一种需要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
城市本身,则是由这些领域所组成的复杂的人造宏观系统,从技术上呈现其真实状态,并跟踪预测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数字孪生城市很大程度可以推进这个过程。它具有精准映射的特性,能够通过空中、地面、地下、河道等各层面的传感器布设,实现对城市道路、桥梁、井盖、灯杆、建筑等基础设施的全面数字化建模。同时也能对城市运行状态进行充分感知和动态监测,从而形成虚拟城市,在信息维度上对实体城市进行精准信息表达和映射。
二
难题
腾讯云于今年4月发布了基于CIM(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城市信息模型)的产业互联网平台CityBase,正式宣布进军CIM领域。
也是新基建的背景下,腾讯云在新基建领域的又一重要布局。CityBase目前已在深圳、武汉、贵阳、重庆等城市的相关建设模块中落地。
从宏观层面看,各家企业都尝试切入数字城市这个市场,但是数字孪生是其中无法绕过的一环;阿里云、百度云都在做智慧城市,紫光云为代表的国字头企业也在做数字孪生城市,腾讯云到底有哪些优势?解决了哪些难题?
可以从纵向、横向以及人才三方面来看。
1、纵向打通的问题。数字孪生的一大难题就在于,省级CIM建设,落实到市、县时,变成了分开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规范、技术标准、数据标准。
要知道,数字孪生城市目的,是支撑决策者在物理世界实现城市规划“一张图”、城市难题“一眼明”、城市治理“一盘棋”,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的综合效益最优化布局。
2019年,国家提出要加快构建部、省、市三级CIM统平台建设框架体系,形成这样联动的机制,未来才能真正像拼图一样连在一起。
腾讯数字孪生城市解决方案CityBase也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CityBase更多基于城市数字空间为载体,这个数字空间为载体的时候,你会发现就是一张大的底座,这张底座当中,省市县这个规划标准是一致的,整体技术逻辑是协调的。
CityBase帮助政府相关部门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实现更多城市运行数据的采集。所有的人、物、空间都可以在平台中获得同步,尽可能还原一个完整的城市运行状态;
其次,基于信息连通形成数据、IoT、AI等一系列公共服务“资产”,这些“资产”沉淀在CityBase平台中,可以在不同的应用场景快速复用,减少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
2、横向协同的问题,如政府部门各个委办局之间的勾连有难题,腾讯云内部之间各个部门之间也需要协同。
政府内部也有各个委办部门,如果企业无法从上到下给出一套相对成熟完整的解决方案,在产业带、经济区的维度上给出一定的建设支撑,那么智慧城市建设必然是寸步难行。
放眼全行业,有不少云厂商并没有成立智慧城市相关单独的部门,而是根据业务的不同分散在各个BG,各自为战。同时缺乏城市建筑方面的专业人才,多由对接政务口的负责人一并兼管。这带来的结果就是无法形成合力,技术资源往往散落在各个政务口。
2018年,腾讯930变革之后,腾讯形成了完整的ToB大业务单元,智慧城市的构建在腾讯内部得到了加速推进。
3、做ToB往往要懂ToB的人,尤其智慧城市这类硬核业务,要真正懂核心技术的人。
纵观整个互联网行业,涉足智慧城市的公司几乎都要从传统企业或者是某些智慧城市研究机构高薪挖人。业务线人才稀缺,领导者更是凤毛麟角。
所以你可以看到一种现象,不少互联网公司在智慧城市领域的领导者甚至根本不是技术出身,或者是纯技术出身却不懂建筑,更不懂城市规划。
腾讯云副总裁万超这种在互联网公司内“土生土长”的“城市人”相对较少,甚至可以说是“稀缺”。
他是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同时也是住建部科技委科技协同创新专业委员会委员,于2010年加入腾讯,是腾讯云智慧建筑领域的推动者和实践人,现在全面负责腾讯云智慧建筑产业的管理工作。
不论是从战略、组织、技术、人才等维度来看,腾讯云对于智慧城市的投入力度、重视程度,都可见一斑。
选择数字孪生城市的技术路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目前城市出现的重复建设、信息烟囱、数据孤岛、缺乏顶层规划等一系列问题。
三
落地
智慧城市终究还是需要去看落地。想要真正把一想宏大的工程落地,往往需要三个维度的考验。
企业组织内是否能顺畅打通力出一孔;
企业能否吸引足够多的生态合作伙伴;
企业能否真正触及智慧城市技术底座,成为架构者。
2018年6月的《架构师》杂志中曾用这样一段话形容何为优秀的架构师:
架构的本质是管理复杂性,抽象、分层、分治和演化思维是架构师征服复杂性的四种根本性武器。掌握了抽象、分层、分治和演化这四种基本的武器,可以设计小到一个类,一个模块,一个子系统,或者一个中型的系统,也可以大到一个公司的基础平台架构,微服务架构,技术体系架构,甚至是组织架构,业务架构等等。
每一座城市也需要架构师——一个企业能否承担起架构师的角色,去打通政府、其他企业、生态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显得极为关键。
经过与腾讯To B体系近一年的全方位融合后,腾讯智慧建筑方案逐步产品化,开始推向市场,目前已经有40多个项目在交付。他们的解决方案也从单一建筑,向社区、园区以及城市发展,而CityBase就是基于城市的数字化产品。
腾讯数字孪生城市自身的业务线规划、技术储备,生态合作伙伴的协同,同样是落地的关键环节,这需要腾讯数字孪生城市把自己视为平台,去整合其他解决方案商。
用万超的话来说,“整个社会发展到今天进入了大合作的时代,产业互联网也不可能一家企业把事情做完。在CityBase的建设中,腾讯的定位是平台。”
从宏观上看一个城市,主要可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另外一个就是人。
过去腾讯做的很多智慧产业的工作,比如政务、教育、医疗、文旅等方面,都是围绕人在展开。CityBase,是要对城市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如建筑、路桥、管线、管网等进行全面数字化。
同时,腾讯云智慧城市建设背靠腾讯云所有技术软硬实力,CityBase作为面向整个产业互联网的平台,提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为智慧城市提供一个信息数据化底座,把空间层和应用层两端串联起来。
(普华永道《智慧城市中的数字孪生》)
在应用层面,会联合更多专业的合作伙伴一起共建生态。你会发现,腾讯云已经和东华软件、飞渡科技、地厚云图、大象云、有明云等行业头部伙伴达成了合作。
最后当然要说到CityBase在城市建设之中可以实际起到的“规划者”的作用,它能够真正触及技术的底座——当然这个底座是建筑的底座,它在ICT基础设施之上。
腾讯数字孪生城市以及CityBase技术会从整个城市规划层面落地,和地方政府的规划局合作去打通各式各样的行政壁垒。它具有系统性的技术思路,而不是零敲碎打的建设。
这种系统性的思路当然要配上系统性的技术,从技术原理来说,CityBase它能够通过数据模型加算法的方式,用数据去驱动城市的集成和动态分析。人口数据、建筑数据等各式各样的数据可以收集在一起进行动态分析优化。
要知道每一个互联网公司都需要有一群技术架构师,架构师可以用“抽象、分层、分治和演化”的思路去应对公司业务、技术、组织的动态变化。而CityBase技术其实就相当于是一个城市的规划者和架构师。
当然,前面这些项目都主要涉及技术层面,它在B端和G端的感知力较强,在C端感知力相对较弱。在C端虽然CityBase目前相对触及较少,但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定的趋势。
腾讯云CIM产品总监李洪飞在一次演讲时提到:
腾讯CityBase有大量的连接能力去服务C端的群体。疫情期间,腾讯帮管理部门、企业、用户搭建了大量城市管理工具,微信、小程序这样的触达工具,降低了使用门槛。
这种工具的普适性较强。它可以智慧城市的技术进展真正在人们身上得到体现,这也是在数字孪生这样相对“硬核”的技术之外,还能有更为“柔软”的体现。
事实上,过去一年腾讯CSIG的“粤省事”等项目已经在数字政府这个维度上积累了大量C2B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数字孪生城市的建设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数字孪生则是智慧城市的心脏,它是数字底座,它的进展决定了一个企业智慧城市的实际落地,这是硬核的技术综合实力体现。
企业客户希望的是一个能够包含整个技术构架的打包方案,而非一个个散装的零件。
正如汤道生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的,“客户要的是结果,而非架构”。
这也将构架起腾讯的城市梦想。
————END————
主理人 | 吴俊宇 公众号 | 深几度
前南都、中国经营报记者,关心技术、文化与人
钛媒体2015、2016、2018、2019年度作者
新浪创事记2018年度十大作者
腾讯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响力自媒体
转载、商务请联系个人微信85240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