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
改变未来

Mysql学习笔记-InnoDB深度解析

前言我们在上一篇博客聊了Mysql的整体架构分布,连接层、核心层、存储引擎层和文件系统层,其中存储引擎层作为Mysql Server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为我们sql交互提供了数据基础支持。存储引擎和文件系统执行IO交互,读取同一份原始数据(存储引擎不同,可能文件也不一样,但是都是一份数据),然后依据各自的特性在内存中变换存放,满足自身设计。例如我们熟知的InnoDB和MyLSAM,都是将底层文件系统的物理数据读取到内存中以B+树的形式存在,只不过对于树上叶子节点中的数据会有不同的实现而已。下面我们来一一为大家解密。

数据结构(b树和b+树)

千万不要问我有没有b-树,问这样问题的锤死!必须锤死!(

b-树就是b树

)我们这节只讲数据库相关的一些特性,不会去深究数据结构的完整特性(太烧脑了),有需求的胖友可以自行搜索资料一起探讨。

b树

图一:基于数字插入导致的B树变化

图二:3阶b树的最终效果

图三:5阶b树的最终效果

综上两图,我们可以看出b树的一些特点:

  • 节点容量:每个节点,都可以容纳多个键值对(多路分支)。
  • 排序方式:所有节点键值对是按key递增次序排列,并遵循左小右大原则;
  • 层级结构:所有叶子节点均在同一层
  • 子树指针:节点中每个键值对的两侧,都可以放置指针(不一定都有值,可以是null),如果有值,则左边指向左子树(key都比当前key小),右边指向右子树(key都比当前key大)。例如图2Q、T、X,叶子节点4(R、S)就是参考的父节点Q、T,这里的key也就是T

阶:在树中,一个节点可以拥有的最大子树数量称为阶(基于整棵树而言)

为了避免产生畸形树,即如下图:

我们对上述条件还得增加一些约束条件:

  • 根节点至少有两颗子树
  • 除根节点和叶子结点外,其他节点至少应该有m/2个子树。
  • 每个节点的键值对数量k,应该m-1≥k≥ceil(m/2)-1。(ceil函数为向上取整函数,结果为趋向于正无穷的一个整数)

注意:每个节点中的键值对,value都是指向实际data的指针,如下图

b树相比二叉树(平衡二叉树)、红黑树等,实现了多分叉,这样整棵树的高度就降下来了,在数据库中,b树普遍运用在非关系型数据库索引设计上,比如Mongo DB索引,基于这种设计,树的每个层次都代表了一次和物理磁盘的IO(数据都是物理存储域磁盘上的),降低树的高度可以减少大量的磁盘IO。对于b树节点的增删不是此次介绍重点,就不做过多描述,有兴趣的胖友可自行搜索资料一起交流。

b+树

b+树为b树众多变种中最常见的一种,目前Mysql存储引擎的索引设计大多都是采用b+树设计,b树虽然解决了频繁磁盘IO的问题,但是仍然存在元素遍历效率低下的问题,b+树只有叶子节点存在关键信息,遍历只需要遍历叶子节点即可,且叶子节点保障了有序,所以b+树在减少IO的同时兼顾了元素遍历的性能问题。当然有利就有弊,缺点我们下面再说。

图一:3阶b+树

图片来源:https://blog.csdn.net/qq_27342265/article/details/113728778

相比于B树,B+树具有一下特点:

  • 非叶子节点只进行数据索引,而不存放数据或者数据指针。(数据索引是为了找到真实的数据,在InnoDB中即寻找叶子结点上的聚簇索引,而在MyIsam中则为叶子节点的数据指针)
  • 所有叶子节点均为从左往右、由小到大排列
  • 叶子结点可对父节点进行溯源,它存放了父节点的关键指针信息
  • 子节点必然包含父节点的最小或最大数据索引信息,根节点的最大值必然是整棵树的最大值。

b+树在Innodb、MyISAM存储引擎中的运用

InnoDB

在InnoDB中,我们存在两类索引:聚簇索引(聚集索引、一级索引、主键索引)和非聚簇索引(辅助索引、二级索引),在InnoDB中每一种索引对应的都是一棵索引b+树

聚簇索引

聚簇索引表示为主键,InnoDB规定一张表中必须有且仅有一个主键,如果用户没有显式设置且没有UNIQE索引(此索引列均为NOT NULl),则会自动生成一个6字节大小的长整型主键,数据则为主数据的一部分。聚簇索引中不仅存放索引值,还包括事务id、回滚指针等等InnoDB中聚簇索引和行数据绑定在一起(逻辑上一起),这样做的好处就能快速通过聚簇索引检索整行数据出来。

辅助索引

辅助索引就包括:唯一索引、联合索引、普通索引等

介绍完两种索引后,我们就应该能想到两种场景:

  • 表中只有主键索引时:非叶子节点存储的是聚簇索引的数据,叶子节点存储的则是整行记录数据,一次查询
  • 表中存在辅助索引时:非叶子节点存储的是辅助索引的数据,叶子节点存储的是聚簇索引的数据,然后再通过主键索引找到整行数据(回表),二次查询

MyISAM

在MyISAM中,存在主/辅索引(相比InnoDB,可以不存在主键)。区别就是辅助索引的key值可以重复,主索引key不能重复。MyISAM的索引方式也叫“非聚集”,是为了与InnoDB的聚集索引区别。

表中存在索引时:非叶子结点存储的是索引相关数据,叶子节点存储的则是数据文件指针表中不存在索引时:连树都没有,直接读取磁盘数据文件

InnoDB内部架构

架构图

(图片来源:http://www.linkedkeeper.com/1500.html)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InnoDB包含两部分:

内存模块(左):包含一系列的Buffer(缓冲), Buffer Pool、Log Buffer等磁盘模块(右):包含左边Buffer区映射到磁盘上的一些文件、数据文件、redo Log等等

1、Buffer Pool

众所周知,内存读写和磁盘读写效率一个天一个地。buffer Pool是通过缓存热点数据,实现加速读和加速写!

加速读:当需要访问一个数据页面的时候,如果这个页面已经在缓存池中,那么就不再需要访问磁盘,直接从缓冲池中就能获取这个页面的内容。加速写:当需要修改一个页面的时候,先将这个页面在缓冲池中进行修改,记下相关的重做日志(redo log),这个页面的修改就算已经完成。后续还会有时机将结果同步到磁盘物理文件上(刷盘)

同时,为了提高缓存的的命中效率,Buffer Pool还提供了LRU最近最少使用列表算法来提高缓存命中的效率,值得一提的是,它还将整个列表分为了young池子和old池子,如果有想详细了解的可以参考:https://zhuanlan.zhihu.com/p/65811829

ps:由于Buffer Pool为纯内存的,所以一旦宕机,还未来得及刷盘持久化的写入操作就有可能被丢失,由此,引入我们的redo log

2、Redo Log

讲Redo Log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下事务的四大特性

  • 原子性(Atomic)
  • 一致性(Consistency)
  • 隔离性(Isolation)
  • 持久性(Duration) 事务的隔离性由锁机制和MVCC实现,原子性(Atomic)由Undo Log实现,持久性由Redo Log实现,一致性由Undo Log和Redo Log共同实现(即:数据库总是从一个一致状态转移到另一个一致状态)。

ps:mvcc和undo Log会在下面着重说,这里咱们先讲持久性实现的核心–Redo Log

**问:**redo Log怎么解决事务的持久性呢?

  • 当数据修改时,首先写入Redo Log(记录的是数据修改之后的信息),再更新到Buffer Pool,保证数据不会因为宕机而丢失,保证持久性。
  • 当事务提交时会调用fsync将redo log刷至磁盘持久化。MySQL宕机时,通过读取Redo Log中的数据,对数据库进行恢复。

**问:**Redo Log也是记录在磁盘中,为什么会比直接将Buffer Pool写入磁盘更快?

  • Buffer Pool刷盘是随机IO,每次修改的数据位置随机,而Redo Log永远在页中追加,属于顺序IO。
  • Buffer Pool刷盘是以数据页为单位,每次都需要整页写入。而Redo Log只需要写入真正物理修改的部分,IO数据量大大减少。

2.1 重做日志的内存结构

redo log由两部分组成:

  • 内存中的重做日志缓冲(redo log buffer)
  • 重做日志文件(redo log file)注意:InnoDB通过
    Force Log at Commit

    机制保证持久性:当事务提交(COMMIT)时,必须先将该事务的所有日志缓冲写入到重做日志文件进行持久化,才能COMMIT成功。

为了确保每次日志都写入重做日志文件,在每次将重做日志缓冲写入重做日志文件后,InnoDB存储引擎都需要调用一次fsync操作。这里有两个注意的点:

2.1.1、重做日志缓存写入物理文件的时机
  • 事务提交的时候
  • log checkpoint(刷盘检查点)时,比如说buffer空间使用一半以上的时候的,就是一个检查点,这时就会通知buffer需要写磁盘了

3. 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

mysql事务隔离级别

在讲MVCC之前我们先讲讲事务的隔离级别:| 名称 | 说明 || ———— | ———— || READ UNCOMMITED | 脏读:当前事务能看到其他事务没有提交的修改,事务回滚前后看到的两者不一样 || READ COMMITTED | 不可重复读:当前事务能看到了其他事务提交的修改,导致两次读取结果不一样 || REPEATABLE READ | 可重复读:当前事务两次读取结果都一样,但是未解决幻读问题(针对Insert导致读取范围记录发生变化的问题) || SERIALIZABLE READ | 序列化:单线程执行,效率低,但是没有事务问题|

前面有提到,MVCC解决了事务隔离性的问题。那是因为MVCC以写事务提交未时间节点,将行数据分离成了一个新版本和一个旧版本,当相关数据存在其他事务活跃状态的时候,读的时候就返回旧版本数据,否则就返回新版本数据,保证了在某个时间点开启的事务可以获取到一致的数据库状态,从而达到一个并发访问的事务隔离。

各种隔离级别下对于脏读、不可重复读、幻读的抵抗程度,参照下表(x:代表未解决,√:代表解决):| 隔离级别 | 脏读 | 不可重复读 | 幻读 || ———— | ———— | ———— | ———— || READ UNCOMMITED | x | x | x || READ COMMITTED | √ | x | x || REPEATABLE READ | √ | √ | x || SERIALIZABLE READ | √ | √ | √ |

与其他主流数据库不一样的是,Mysql默认RR级别的事务隔离级别,其他大多都是RC的事务隔离级别

Mysql锁

按照粒度分:页级锁、表级锁、行级锁按照类型分:读锁(共享锁、S锁)、写锁(排它锁、X锁)、间隙锁(RR)、意向锁

InnoDB加锁的粒度和是否索引有很大关系,使用索引走行锁,不使用可能就走表锁了。间隙锁只作用于RR级别,它通过锁定一个范围的记录(左开右闭),对于中间数据既不能update也不能insert。解决幻读的问题,Mysql通过间隙锁(Gap)在其他事务执行的时候锁定住自身事务操作的一个范围,使得其他事务无法在此范围内插入数据,从而解决了幻读的问题.共享锁称之为读锁,S锁,它允许其他事务追加S锁,但是不允许添加X锁(排它锁)。排它锁称之为写锁、x锁,顾名思义,有他在的地方禁止其他锁添加意向锁:表级锁,同样有X、S之分,InnoDB自动控制,主要为了行锁和表锁的平衡共存,加X锁先得取得意向X锁(IX),加S锁先得取得意向S锁(IS)

MVCC原理

MVCC主要是和RC和RR两个隔离级别打交道,因为脏读下事务总会看到其他事务未提交的数据,这本身就和MVCC理念相悖,而序列化旨在给每一行数据都加锁,MVCC也就没有意义了。

快照读和当前读

快照读
在RC和RR隔离级别下,MVCC作用下我们查询数据读取到只是一个数据的内存快照(不一定是最新的版本),这个称谓快照读
当前读
在查询的时候添加锁(for Update(排它锁)|LOCK IN SHARE MODE(共享锁)),读取数据的最新版本,称之为当前读。
InnoDB隐藏字段
MVCC实现主要依靠Undo Log事务版本链,也就是行记录中不可见的三个系统字段(包含我们前面提到过的,InnoDB如果未设置主键且无其他唯一索引,会自动增加一个6字节长整型的默认主键)
  • DB_TRX_ID:记录此版本最近提交事务的ID(事务下必有)
  • DB_ROLL_PTR:回滚指针,指向Undo Log里面rollback segment的数据(事务下必有)
  • DB_ROW_ID:隐式自增主键。这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为了保障InnoDB引擎表必须有主键作为聚簇索引的一个兜底实现。(可选)具体使用可以参照下面Undo Log部分
Read View和可见性判断

当我们数据存在多个版本的时候,如何判断哪个版本对当前事务可见呢?

事务执行的时候,InnoDB会生成一个Read View,他有四个比较关键的属性:

  • m_ids:在生成 ReadView 时当前系统中活跃的事务的事务ID列表。
  • min_trx_id:生成 ReadView 时当前系统中活跃的事务中最小的事务ID,也就是m_ids中的最小值。
  • max_trx_id:生成 ReadView 时系统中分配给下一个事务的ID值,就是全局事务ID(Max Trx Id),注意并不是m_ids中的最大值。
  • creator_trx_id:生成该 ReadView 的事务的事务ID。事务中只有在执行了增删改操作时才会分配一个事务ID,如果是一个只读事务,那 creator_trx_id 默认就为0。
可见性判断

声明:此章节节选自博客:https://juejin.cn/post/6978632592140533796有了ReadView后,在事务中查询的时候,就可以沿着 undo 版本链查找当前事务可见的版本。这时 undo log 中的隐藏列 trx_id 就派上用场了,它表示产生这条 undo log 时的事务的事务ID。判断此版本是否可访问的依据就是用 undo log 中的 trx_id 属性值与 ReadView 中的各个属性做比较。通过如下步骤来判断版本是否可被访问:

  • 如果 trx_id 等于 creator_trx_id ,说明当前事务在访问它自己修改过的记录,所以该版本可以被当前事务访问。
  • 如果 trx_id 小于 min_trx_id,说明生成该版本的事务在当前事务生成 ReadView 前已经提交,所以该版本可以被当前事务访问。
  • 如果 trx_id 大于或等于max_trx_id,说明生成该版本的事务在当前事务生成 ReadView 后才开启,所以该版本不可以被当前事务访问。
  • 如果 trx_id 在 min_trx_id 和 max_trx_id 之间,此时再判断一下 trx_id 是不是在 m_ids 列表中,如果在,说明创建 ReadView 时生成该版本的事务还是活跃的,该版本不可以被访问;如果不在,说明创建 ReadView 时生成该版本的事务已经被提交,该版本可以被访问。

流程图

4. Undo Log

undo log 是事务原子性实现的依据,为什么这么说呢?那你首先得了解undo log是什么?redo Log是物理日志,而undo log则是一条逻辑日志,它记录的是你动作的相反操作,比如你执行一个DELETE操作,他就生成一个INSERT操作;你执行UPDATE操作,它记录一个相应UPDATE操作用来恢复你执行UPDATE之前的数据。undo Log包含三部分单据,包括Insert UndoLog、Delete UndoLog、Update UndoLog三部分

  • Insert UndoLog:insert反向就是delete。所以 insert对应的undo log主要是把这条记录的主键记录上,后面可以根据相应主键进行删除回滚
  • Delete UndoLog:先是把记录头信息里面
    delete_mask

    标记为1,后面事务提交后通过

    purge

    线程执行真正操作。Delete的恢复是通过隐藏记录列里面的DB_TRX_ID和DB_ROLL_PTR实现的,前者可以保障找到正确的事务版本链,后者则可以从Undo Log里找到对应反向的Insert 日志进行恢复

  • Update UndoLog:这里分情况说明更新主键:先删后增,也就是我们对于更新主键的行为会记录两条undo log(单行数据),一条记录删除的undo Log,一条记录新增的undo Log。不更新主键:记录一条相反的更新undo Log(其实这里还会根据更新值前后所占空间大小变化调整策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博文:https://juejin.cn/post/6977166688357711886)

4.1 Undo Log事务回滚恢复

前面说到每一次写入操作都会生成一条或多条相反的Undo Log,我们称之为Undo Log的版本链。事务回滚后我们可以通过版本链顺序的执行Undo Log中的逻辑日志信息,将数据恢复事务开启前的状态。

注意:undo log 是逻辑日志,只是将数据库逻辑地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所有修改都被逻辑地取消了,但是数据结构和页本身在回滚之后可能大不相同。因为同时可能很多并发事务在对数据库进行修改,因此不能将一个页回滚到事务开始的样子,因为这样会影响其他事务正在进行的工作

小结:此篇博文除了文件系统中的段、簇、页还未分析到,应该基本覆盖了InnoDB中的知识点。对于博主自己也是一个很好地学习归纳的过程,不仅把自己的的知识片段做了一个系统的归纳,还对以前比较模糊的知识点有了写清晰的了解,收货满满。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如有涉及转载未作声明的麻烦联系我修改噢!感谢!

关注我的公众号

文章参考资料:B树/B+树分析MySQL事务实现及Redo Log和Undo Log详解MySQL系列(9)— 事务隔离性之MVCC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爱站程序员基地 » Mysql学习笔记-InnoDB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