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原本就没有模型,智能也不列外
如果说美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那么智能也应该是主客观融合的结果。天行健(客观),君子必自强不息(主观)吗?这个类比问题在西方的休谟之问看来很难成立,在《易》中却不尽然,变通(change)不但涉及自然秩序、人类社会,还会与人自身有关,这也是东方的态、势、感、知与西方的Situation Awareness (态势感知)不同之处!
第二集 人工智能的东方思想历程
如果说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是在寻找世界的逻辑之旅,那么海德格尔的现哲学就是试图发现世界的本源所在。抛开他俩与希特勒的是是非非,单就对智能的贡献而言,都是最底层的思考。只可惜图灵只测试了维特根斯坦,而没能机制化海德格尔。社会规范化语言的《逻辑哲学论》侧重规则理性,生活自然化语言的《哲学研究》关注于统计概率;延展抛射化直觉的《存在与时间》更多非逻辑洞察直觉。
西方的“逻辑”主要涉及判断和推理,它属于较高层次的意识活动,而要讲清楚判断理论,还要对感觉、知觉等较低层次的意识活动进行研究,尤其是需要对物理性的数据、心理性的信息知识等的一多弥聚表征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名可名非常名”中的“名”主要是讲这种动态的表征、命名、定义、范畴化。而“道可道非常道”中的“道”则反映的则是事实与价值、事物与关系的混合,既包括客观being也包括主观should,既涉及逻辑和数学的普遍有效性,也涵盖了心理规律偶然性的真理,是逻辑与非逻辑的集合体,情感也许是一种自己逻辑与他人非逻辑的复合体。
老子的道极其自然,比如他说“智慧出,有大伪”,其意思是人越追求智慧,人为的东西就越多,自以为是的成分就越大。这就需要把平常对待世界的看法颠倒过来,让事物来看我们,如同昆虫的复眼一般。塞尚说过:好的画家不是从外面而是从里面看世界。有智慧的人也经常用和日常相反的方法看世界的,碧如塞翁失马里的塞翁、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们等,我们不应该只是用科学的方法看世界,智能及其哲学应该使人真正向自然开放,使自然中的人机环境系统以它自有的形态向我们说话、展示。
东方思想这块从《易经》开始,《易》经非常棒,中国只有东方思想,西方是不承认东方有哲学的,东方思想里面少逻辑性的东西,只有结果性的东西。最早是伏羲氏,他看到四季变化就开始写了《易经》,《易经》第二个作者是周文王——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把社会管理放在《易经》里面,除了自然以外放入了社会化管理,《易经》第三个作者是孔子,他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放入了《易经》里面,《易经》就是这三个人接力集成所著。《易经》里面有三个词6个字是人类智慧的核心:第一个词叫“知几”,就是要看到事物发展的苗头、兆头,第二个词是“趣时”,即要及时抓住时机,第三个词是“变通”,即随机应变、因时而变。现在智能产品里面有这些东西吗?什么苗头,什么抓住时机,什么变通,你看看大部分都是自动化。第二本书是老子《道德经》,第一句话可能是智能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的“名”里面涉及到智能里面的第一阶段——输入表征阶段,在西方叫representation,就是表达、表示,一个事物有万种表征,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人能把一个事物表征为很多方面,但在知识图谱里面就非常糟糕,知识图谱的对象、属性、关系都是死的,那是一个标签的世界,什么时候出现活的知识图谱现在还看不到边界,因为现有的表征手段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老子《道德经》里面的“道”,包含了算法,算法不是单纯的数学计算方法,也包含了人非逻辑性的算计之法在里面,这是人特有的直觉性的东西。
兔头?鸭头?
人类的模式识别与机器的模式识别根本不同,人的模式不仅是状态上的,而且是趋势性的“得意忘形”。如果说,机器的模式识别是事实性的实构体,那么人类的模式识别则是事实性与价值性混合的虚实体。